65歲的陳伯某天早上刷牙時,發現不能合上左邊眼睛,口水竟不自覺地從右邊嘴角流出。他抬頭望向鏡子,留意到自己半邊面不對稱,一陣恐慌襲來:「死啦,唔係中風下話?陣間點見朋友?」尷尬社交的畫面瞬間在腦中打轉,細思極恐,求醫後獲診斷為貝爾氏面癱(Bell's Palsy)。陳伯的經歷,正是許多面癱患者的真實寫照。
事實上,面癱與中風可以分辨,而更關鍵的是,大部分面癱個案的治療,都有一個不容錯過的「黃金72小時」。能否把握時機尋求正確的專科協助,直接影響著您康復的程度與速度。
本文將透過楷和醫療耳鼻喉科專科李瑞光醫生為您一次過拆解面癱的成因、症狀、黃金治療期及治療方案,助您在關鍵時刻作出最明智的決定。
面癱,醫學上稱為「顏面神經麻痺」,是控制我們面部表情肌肉的第七條腦神經(顏面神經)受損、發炎,導致它傳遞給面部肌肉的「訊號」中斷了。
李瑞光醫生指出,貝爾氏麻痺症是最常見的面癱類型,佔整體顏面神經麻痹個案約七成。患者由額頭、眼部、嘴部肌肉失去活動能力、對聲音很敏感、 味覺出現變異甚至失去味覺、眼淚增加、無法「摵眉」、無法合眼、流口水等。
面癱確切成因不明,但醫學界普遍認為可能與病毒感染後,身體的免疫系統反應過度,攻擊自身面神經有關。此外,若體內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俗稱「生蛇」病毒)入侵了顏面神經,也會引起的顏面麻痺,即拉姆齊亨特綜合症 (Ramsay Hunt Syndrome)。拉姆齊亨特綜合症患者除了面癱,患者通常會伴隨劇烈的耳痛、耳朵周圍出現水泡,甚至可能影響聽力或出現暈眩。至於其他結構性原因:例如中耳炎的併發症(如膽脂瘤)、頭部或面部創傷,甚至是腫瘤壓迫到面神經,雖然較少見但必須警惕。
李醫生補充,面癱可出現在不同年齡及性別的人士上,以長者居多,而懷孕、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在身體抵抗力較差時,也會增加面癱的風險。
根據醫生的臨床經驗,面癱的發病速度通常很快,可以在1-3天內症狀達致頂峰。
李醫生強調:「發病後的72小時內,是治療面癱的黃金時間!」他解釋,在這段時間內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能最有效地抑制神經發炎及腫脹,從而保護神經細胞,大大減低它們永久受損的風險,並提高完全康復的機會。
若錯過了黃金治療期,或病情本身較為嚴重,患者可能會留下令人困擾的後遺症,例如:
至於病程會維持多久則因人而異,大部分貝爾氏麻痺症患者在及時治療後,會於數星期至數月內顯著改善甚至完全康復。但康復的質素,與是否把握黃金治療期有莫大關係。
李醫生續指,耳鼻喉科醫生的首要任務,是透過詳細檢查,排除任何由耳朵結構性病變(如中耳炎、膽脂瘤、聽神經瘤)所引致的面癱。」在診症時,耳鼻喉科醫生通常會進行:
在治療方面,方案會根據病因而定。醫生或按情況採取
A: 面癱患者復發率不高,約7%。但如果出現復發,醫生會建議更詳細的檢查,以排除潛在的結構性問題。
A: 由於大部分面癱成因不明,目前沒有絕對的預防方法。充足睡眠、均衡飲食、有效管理壓力,對維持身體健康、減低患病風險總是有益的。
A: 目前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顯示「吹風」是導致面癱的直接原因。面癱的根本原因是體內的神經發炎,而溫差的急劇轉變或著涼,可能只是身體抵抗力下降時的一個誘發因素 (trigger),而非病因本身。
A: 正如文初陳先生所做的,您可以對著鏡子,嘗試做三個表情:1. 盡力向上望並皺起額頭;2. 用力緊閉雙眼;3. 露齒而笑。 觀察兩邊面部是否對稱,這是最簡單快捷的初步判斷方法。
A: 中風患者同樣會出現「面歪」,但其實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分辨方法 - 觀察額頭。
然而這個方法只作初步參考,不能取代專業診斷。如出現相關症狀,應立刻求醫。
A: 治療期間可配合針灸或物理治療。為避免臉部肌肉萎縮,患者須以物理治療方法不斷刺激,喚起癱瘓的肌肉記憶。
康復後,部分患者或會出現臉部抽搐,建議多做皺眉、閉眼、露齒、鼓腮等面部各肌肉運動,可防止患側肌肉的萎縮及可促進康復。
面癱並非不治之症。關鍵在於:準確分辨、及時求醫。把握72小時的黃金治療期,避免留下永久後遺症。
最後更新日期: 2025年9月
免責聲明: 本網站的健康資訊已由楷和醫療集團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諮詢。